「献策两会·中医药篇」唐旭东委员:加快推进中医馆体系及其内涵建设更好普惠于民
导语:当前,全球健康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 2023年,中医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同时也面临很多“痛点”和“难点”,如何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中医药,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2024年全国两会,中国网中医频道策划《献策两会·中医药篇》专题系列报道,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国际传播等重点议题,通过代表委员和中医药领域的参与者、从业者的讲述,为全国两会建言献策,为中医药振兴发展贡献智慧。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自2017年《中医药法》颁布后,中央根据中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陆续发布相关文件,积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人民对中医药的理解和热爱下,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接受中国网中医频道专访,围绕加快推进中医馆体系及其内涵建设、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基层服务能力、加强高端高水平研究型中医医院的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委员通道上讲述中医药故事”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开启,唐旭东委员作为医药卫生界代表走上“委员通道”接受中外媒体记者提问。唐旭东委员说:“我们要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应用好。”“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唐旭东委员的答记者问虽然只有4分多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也侧面展现了老百姓对中医药的热切关注和认可。
“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既要讲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对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讲得接地气、让老百姓爱听,这很难。”唐旭东说,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三场“委员通道”中唯一的医药卫生界的委员,深感荣幸的同时也倍感压力。
中医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如何更好地深入群众改善民生?如何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和能力?如何擦亮传统医学的金字招牌?如何把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中医药充分发挥保障人民健康的价值?是中医人的责任使命和目标所在,这也是唐旭东从事中医药工作以来关切的事。
“把基层中医药服务落到实处”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2022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九部门联合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2023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标准》,指导和推进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
唐旭东认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而基层中医馆体系及其内涵建设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聚焦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健康需求。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40674个,9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9.4%的乡镇卫生院、81.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在唐旭东看来,虽然基层中医馆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偏弱,中医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中医特色优势不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然存在中医药人员“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现象,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阁发展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制约了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内涵建设;一些地方纳入报销范围的中医诊疗服务项目,特别是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数量偏少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持续推广、推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阁体系及其内涵建设,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中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组织开展基层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和培训,推广应用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快落实中医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有关要求,逐步提高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占比,鼓励各地积极将符合条件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等举措。
“中医药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唐旭东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内容非常丰富,对中医药事业的推动、传承、创新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大致可以从一“高”一“低”两个方面去理解:
“高”的层面,包括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另外科研上还有建设国家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型、高水平的中医院和中医学科建设,在传承好中医的优势特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名中医的经验、提高中医特色优势的专科服务能力,实际上是以特色优势的中医学专科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的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以培养多学科创新队伍作为支撑,通过对一些疑难病、重大疾病领域进行专题专科的科技创新,来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唐旭东认为,建设高端高水平中医医院,医疗科技必须体现出中医学的特点,要更强调临床医学,将诊疗重心前移到大型的中医医院。根据中医临床的情况,发现最主要的问题,然后组织研究攻坚。一边是诊疗理念的传承,一边是临床疗效的基础,强化中医医疗科技建设,将直接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促进中医药学的学科发展。
“低”的层面就是“以高代低”,大型医院应该起到对基层医院好的帮扶作用。例如建立地方医疗机构的帮扶体系、名老中医带教乡村医生等,培养全科医生、培养基层医生,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也可以通过医联体的模式推动医疗机构的分层联动,做出示范性的“以高带低”、推动基层发展的范例。
“这种以高带低不仅包括专科的建设上,不仅包括人才的培养上,也不仅仅是在医疗技术和医药产品的共享上,另外还包括医院的管理。”唐旭东说,要塑造好一个专科,提高专科的学术水平,然后对学科做好支撑,带动医疗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医院管理和运营的建设,而这些也是帮扶体系应该达成的目标之一。
“中医院建设要重视特色中医专科与中西医结合”
目前,中医医院的建设要重视特色中医专科与中西医结合。唐旭东表示,现代医院的运行管理模式是由西方传来的,能够满足大众基础的就医需求。中医院需要有现代技术的保驾护航,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要能够处理基本的急诊和简单手术;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利用现代医院的管理技术对学科、专科进行运营。
“中医院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唐旭东强调,中医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专科专病治疗的特色和优势,要在疾病的前期预防中强化中医“治未病”理念,要加强中医药的干预,充分利用中药复方在干预上的优势,中西医结合。
唐旭东说,中医药学是系统的、整体的,目前的发展仍然相对弱小,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中西医结合带来疗效的提高,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这对中医药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希望能够通过更完善的中医馆体系及其内涵建设,实现中医药服务普惠于民。
(来源:中国国情 作者: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