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时间:2023-03-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转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健康事业和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根本遵循
传承精华是首要前提。传承精华不仅要求我们要完整地继承,保持中医药学独有的特色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去粗存精、推陈出新,不断萃取中医药学中最具特色优势、最有现实意义、最契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与时俱进地将中医药学精华发扬光大。比如,由古典医籍的经方化裁而来的“三药三方”在新冠感染治疗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加强古典医籍、经方验方、传统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及推广,注重用现代科学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学原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守正创新是必然选择。新时代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守正是中医药创新之正道。这里的“守正”强调的是对中医药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完整、准确、全面地传承。“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动力。中医药是传统的,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中医药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总是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中医药守正创新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套用西医理论和工具来研究中医药,而是要坚持“扬弃”的态度,进一步坚定中医药文化和理论自信,精准把握中西医之间的本质差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长期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精华,立足解决现实问题,主动回应时代需要,逐步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培养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是关键环节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新格局。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统筹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中医药人才发展需求,加快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院校教育这个主渠道,建立涵盖中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等多层次、多学科的立体化中医药人才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推动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和完善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发展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一项独具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是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名老中医医术思想和经验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要继续优化师承教育的现有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政府主导的师承教育要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遴选和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传承人。二是中医医疗机构的师承教育要抓好中医经验传承学习班,抓住临床实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中医药院校的师承教育要注重与院校教育有机融合,在试点班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凸显师承教育的特色,充分发挥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比较优势,达到最佳的育人成效。
大力打造高水平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队伍。重点是抓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两个关键。一是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引领带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通过学科专科建设、重大项目实施、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政策支持等重要举措,加快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支持和加速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加快形成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梯次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突出问题,稳步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才供给规模,打通“上下流通”壁垒,支持和鼓励中医药从业者到基层服务,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薪酬和待遇,确保基层中医药人才“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日趋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根本保障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顶层设计,就是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力度,把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的中医药重大战略部署,与人民健康事业、健康中国建设等基本方向、目标和价值进行更具操作性的衔接,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设计和规划。当前,加强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修订中医药法。在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中医药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医药法实施以来,中医药各项事业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同时指出中医药法实施尚存在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识不到位、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较突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法律制度规定未完全落实等五大问题。结合这次执法检查,应加快推进中医药法的修订完善。修订中医药法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为根本原则,进一步回应新时代中医药国内发展与海外传播的双重需求,聚焦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快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重点修订。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在现有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中,既有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的战略安排,又有法律层面的规范要求,更有可操作、可落地的细化举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今后,我们要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把中医药发展作为重要特色内容纳入健康中国的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中,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其他方面一起统筹规划和共同推进。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适应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求,将之主动融入健康中国政策环境中,紧紧围绕新时代影响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关照和回应党和国家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做好各项政策的具体延伸对接,确保健康中国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能在中医药层面进一步细化、具化,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且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并最终转化为具体实践要求。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是基本途径
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内在关系。中医药和西医药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在应对疾病方面各有长短。当前,西医药在微观研究日趋深入之时,也越来越重视从宏观、整体角度对机体调节开展研究,而这一点恰好是中医之所长。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既要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二者在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上具有平等地位,又要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及相互差异,避免简单叠加,而是要以综合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中西医协作。
必须以坚定的中医药自信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任何一项医学的生命力都在于临床疗效。对于中医药而言,亦是如此。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的抗疫良方对防治新冠感染疗效显著,最大限度地减缓了疫情进展,也最大程度保全了患者生命。这一成功实践表明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坚定中医药自信,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必须彻底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探索建立健全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等,推动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必须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造就一批“能西会中”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选择
必须始终保持足够定力。只有保持足够定力,才能经受住文化差异和标准壁垒带来的严峻考验,才能一以贯之保持中医药独有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实践证明,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上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要“不忘本来”“以我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和中医药自信,保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保持对中医药发展美好前景的希冀和信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推进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创新和繁荣发展。中医药走向世界,还必须要“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医药不仅要“走得出去”,更要“拿得进来”。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医学的优点与合理成分,使中医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传承创新、包容转化、融合提升的发展新契机。
必须主动融入世界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推动中医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开办中医孔子学院,组织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论坛,使中医药成为了促进中西方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继续坚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视野发展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健康、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更好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必须做好精准翻译。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文化,精准翻译是第一步。只有准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内涵,才能进行准确的思想传达和语言转换。做好中医药的精准翻译,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医药学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不因传播地域不同而改变中医药学本身独有的理论特质,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拟中国文化的隐喻路径,实施对等、等效对译,提炼出一套融通中外、适用于全世界传播的中医药话语体系新标准,努力做到在准确传达中医药本真内涵的同时兼顾西方受众的文化差异和联想潜能,让更多国家和人民理解中医药。
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培育德才兼备的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加快完善中医药工作的政策体系,加快探索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的深化路径,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