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事业版图组织机构企业荣誉企业视频
历史脉络百年技艺五代传承传承人致辞炳济堂文化
炳济新闻公益事业行业资讯企业公告
贴剂产品养生产品产品视频
员工风采人才招聘
加盟政策加盟商风采
联系方式投诉建议
炳济堂
传承140年·熬制一贴好膏药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没有终章

2024-09-30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很容易遇见“屠呦呦”。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博物馆里有个咖啡厅,很多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找到那把背面印有“屠呦呦”白色中文签名的椅子。 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的人民心里,青蒿素是“来自东方的神药”,它的发现者屠呦呦是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传奇”。

 时间:2024年09月30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转载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青蒿一握,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屠呦呦回忆与青蒿素的情缘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很容易遇见“屠呦呦”。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博物馆里有个咖啡厅,很多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找到那把背面印有“屠呦呦”白色中文签名的椅子。

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的人民心里,青蒿素是“来自东方的神药”,它的发现者屠呦呦是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传奇”。

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的一部纪录短片里,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并列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了东方和西方。”是BBC给她的评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的展柜里,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奖章、证书,以及共和国勋章、拉斯克奖奖杯辉映着这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吸引着来往游人驻足。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屠呦呦深情地说:“青蒿素的故事没有终章,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接力续写,继续研究。”

矢志寻蒿献给世界一份中医药的礼物

一株小草放置在透明玻璃瓶中,青绿色栉齿状羽状分裂的叶给人以丰富遐想。

这是展示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一株青蒿标本,也是屠呦呦一生的锚点。

94年前,屠呦呦的父亲用《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她取名,这种奇妙的联系仿佛是一种预言。许多年后,因为这株叫“青蒿”的小草,她打破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零”的记录。

她埋头中医古籍,收集2000多种方药,编纂《疟疾单秘验方集》,只为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灵感。

无数次失败,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她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成分的方法,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72年12月初,课题组在对结晶进行鼠疟实验时,发现11月8日得到的Ⅱ号结晶有显著效果,这是首次证实从青蒿中获得的单一化合物具有抗疟活性。该化合物后来定名为青蒿素,1972年11月8日也成为青蒿素的诞生日。

在自己以身试药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后,屠呦呦和同事们携药赴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验证,得到令人振奋的结果:21例疟疾患者疟原虫全部转阴!

2015年,凭借发现青蒿素对人类健康做出的突出贡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像青蒿一样坚韧,像青蒿一样淡泊,像青蒿一样奉献。无论是“诺贝尔奖”“拉斯克奖”还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她始终将名利看得很轻。

令她感到最快乐的是,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一直在拯救患者的生命。

钻之弥坚一生献给青蒿素研究

在屠呦呦的母校宁波效实中学的广场,屠呦呦的雕像和青蒿素的分子结构雕塑一起被定格。在很多人眼里,她的一生早已与青蒿素密不可分。

“执着,对青蒿素特别执着。她这辈子就做青蒿素,一说青蒿素眼睛就亮。”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这样评价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感情。

“屠老师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么把它继续做下去,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1995年加入团队的研究员杨岚说。

1992年,针对青蒿素水溶性不好等问题,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之后,屠呦呦团队又发现双氢青蒿素对免疫疾病的干预作用。

2015年,当“满世界都是屠呦呦”时,她对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的张伯礼说的话却是——“院长,可以了吧,赶紧停下来吧,我不太愿意搞这些场合上的事,是时候谈谈青蒿素的具体问题了吧。”

为了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她努力推动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建设,力求打造一个高水平、高标准、高层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科研平台。2016年,在屠呦呦数次上书、努力推动下,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很有特点,下一步应该彻底弄清它的机制,全面挖掘它的潜力。”在科研之路上,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热情永在燃烧。

她对青蒿素的感情,从细节中就可以窥见。

在领取诺贝尔奖时,她胸前佩戴胸针是蕾丝织的青蒿图案,她赠送诺贝尔博物馆的中式瓷盘上绘的也是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就连赠送给母校的书也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屠呦呦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

济世情深鼓励后学续写青蒿故事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简简单单地生活,老老实实地做事。”如今,94岁高龄的屠呦呦很少出门,家中也请了阿姨照顾。

但有些事,她依旧牵挂。

比如,对“无疟世界”的追寻,对人类战胜疟疾的展望。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屠老师希望我们能在疟疾治疗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青蒿素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团队持续开展了关于青蒿素抗疟机制的深入研究,从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疫区出现的青蒿素耐药现象提出了科学研判和临床应对方案,相关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目前,团队已从120多个青蒿素作用靶点中找出了其中5个重要靶点,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为全球疟疾防治开辟了新思路。

比如,对下一个“屠呦呦”在哪里的追问,对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关切。

4年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设实验班,以“屠呦呦”的名字命名,这个班级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因为屠呦呦的故事而坚定追梦中医。

2022年农历新年,屠呦呦班的同学们给他们的“偶像”写了一封信,探寻克难攻坚、永葆初心的秘密。屠呦呦在给同学们回信中写道:“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贡献的勇气和担当……我希望你们能尽快成长、超越前人,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栋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鼓励后辈投身科研,是屠呦呦一直在做的事。当初获得诺贝尔奖后领取的46万美元折合300多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也被她“精打细算”地分成了三部分:一百万捐给了母校——北京大学,设立了创新基金;一百万捐给了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奖励积极创新的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中医药的科研事业中来;剩下的一百万,则作为科研团队日常开销的支出。

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屠呦呦旧居里,一小片青蒿在江南梅雨滋润下郁郁葱葱,青蒿旁的少女雕像眼带笑意,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很长的故事。她还仿佛在告诉人们,青蒿素的故事还需要更多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继续书写。

“中国科学界获诺奖的不会只是我一个人。”屠呦呦镜片背后的目光,就如当年她临危受命时一样坚定。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招商热线
400 040 1879
招商加盟
关注公众号